随着教育部双减之后又出台更为严厉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彻底堵死了非法培训机构的出路,但我们父母面对这些变化应该如何应对呢?
作为父母,都会关心孩子未来的命运,都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然而大部分父母不懂更好的教育具体所指向的内在是什么。今天我想为大家拆解下“教”和“育”背后的底层含义,破除市面上大部分误导了父母的教育迷思,帮助父母找到真正决定孩子命运内核的因素。
在解析“教”和“育”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未来的命运如何,是传统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还是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或者是创造有挑战性的事业?
每个孩子的个性化特征不同,想法也不同,就像他们父母一样,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度过一生。谁都不能否认的是,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独立生活能力,能坚定走好自己所选道路的人,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成为一个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呢?能力可以被训练吗?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校的主要目标是教授知识,而老师则扮演着知识传播者和考核者的角色。因此,学校通常使用分数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只“教”不“育”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衡量,他们往往以教出来的分数来判断孩子学习程度好坏,而不是注重提升孩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满足父母对提高孩子分数的心理需求,培训机构设计了各种“教”的教育产品,旨在提高孩子在学校考试中的分数。为了快速提升孩子的分数,培训机构常常采用反复灌输知识、培养做题和考试能力的方式。因此,培训机构的教育产品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做题和考试能力,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方式来快速获得高分。然而,这种只“教”不“育”的方式导致孩子陷入高负荷、低效率的学习状态的黑洞中,并且对孩子的学习信心和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培训机构只“教”不“育”的产品及课程设计的底层逻辑是为了满足父母对分数的要求,这是违背教育本质,也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对教培机构提出“双减”这个重大政策的原因。
核心原则是从孩子自主习惯的养成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来设计的。我们所有的目标都是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良好生活习惯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比学习重要,自主习惯的养成要比分数重要。习惯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基础。
随后要塑造孩子的能力,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的内化吸收能力、自主能力、延展能力、领导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陪行赋能家庭教育高端定制服务的设计是尊重了教育的本质,遵循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既重视“教”,更重视“育”。
然而,我们身边99%的教育都只注重“教”,就是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分数,却不提“育”,根本原因是他们缺少对教育的底层认知,即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这也将成为决定孩子未来命运的内核。